在刚刚过去的茶博会上,贵州省农委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对我省“十二五”茶产业发展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并对“十三五”发展提出了思路和举措。
他说,到2015年底,贵州全省茶园面积689.2万亩,比“十二五”初(2010年)的329.3万亩增加359.9万亩,增幅109%。茶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
“十三五”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00元。
1.“十二五”期间全省茶园面积689.2万亩
据胡继承介绍,“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各地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从做大基地规模向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宣传等八个方面,全产业链推进茶产业转型。
基地上,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围绕茶园提质增效,建成国内面积第一、质量最安全的茶叶原料基地。到201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689.2万亩,比“十二五”初(2010年)的329.3万亩增加359.9万亩,增幅109%。茶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产业带、产业板块。茶园面积30万亩、20万亩至30万亩、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分别为5个、5个、22个,全省茶农135万户470万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茶叶加工集群
胡继承介绍,除了扩大基地增加产量,还在加工上下了功夫。加工上,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集群。到2015年,全省有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3040家,固定资产165亿元,较2010年底的616家增加2424家。先后组建8家企业集团(联盟),茶叶加工企业集群效应初现。茶叶加工机械开始本地化生产。去年已完成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10个贵州茶叶品牌共27项省级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茶叶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仅2015年就引进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和地区101家企业、投资23.9亿元。
3.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
“为推动区域品牌整合,打造出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贵州茶品牌,全面铺开了宣传。”2010年以来,贵州茶品牌不间断地在国内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户外广告、茶事活动中亮相。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贵州茶在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时长205秒的《贵州茶香》MV于2015年2月1日起登录CCTV-3综艺频道。“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贵州茶叶品牌于2014年以来陆续登录央视1、2、3、4、7、13套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China Daily》、《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多彩贵州网》等主流媒体网站每年关于贵州茶的原创报道近千余篇。在贵广、京沪等高铁,通过冠名、语音提示、小屏软文、提供体验品尝服务等多种方式宣传贵州茶,在省内多种场所投放贵州茶广告。在北京等国内贵州茶的目标市场以及省内主要风景名胜区,每年开展数十次贵州茶推介活动和万人品茗活动。开展茶文化“六进”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搭建多元化营销渠道网络
为了市场更大化拓展,搭建了多元化营销渠道网络。我省茶企在省外建立销售点4270个,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香港、台湾)。省内贵天下、贵茶、栗香等大型茶叶公司在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北京华联等知名的全国商超连锁系统,在吴裕泰、老舍茶馆、天福茗茶等知名的茶叶连锁专卖系统,在淘宝网、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知名的综合类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黔茶商城等专业电商平台建立贵州茶的销售渠道。省内都匀毛尖茶城等一批原产地茶青和茶叶交易市场的推进,目前已建立产地茶青市场101个。
5.每年培养茶叶专业复合型人才5000余人
为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培养茶叶专业复合型人才5000余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地税机关对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茶叶产销企业均按规定予以税收减免。
深化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促进茶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省行业协会在品牌管理、行业自律以及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茶园用药专营店(专柜)制度,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对茶叶农残、重金属等的抽检和监控力度,茶叶质量安全保障进一步得到加强。
近年我省茶叶质量抽检合格率始终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6.“十三五”的目标: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
据胡继承介绍,我省茶产业发展“十三五”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00元。打造4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10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把我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的原料基地,把我省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
7.茶企抱团开拓黔茶市场
与此同时,加工上重点抓好标准的实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初精制分离、精制拼配的数据化。以标准化生产促进清洁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和连续机械化生产推动我省茶叶的规模化量产,并大力推广茶叶生产连续化和清洁化设备。鼓励企业研发茶叶生产产品及提高茶叶质量与附加值,用一芽一叶、一芽二三叶,用夏秋茶青做产品,提高茶青下树率,才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比如“绿宝石”茶,就是一款能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能实现标准、拼配、能实现安全的一个性价比较高的茶。
在品牌市场建设上,继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促进省外目标市场渠道落地为重点,推动茶区、茶企抱团,以嫁接渠道为主,进一步开拓黔茶市场。
8.打造“绿色”茶叶茶旅一体
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是贵州出产好茶的前提条件。质量安全是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茶叶质量安全实行零容忍、一票否决,重点抓了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源头管控。二是抓清洁化生产。三是抓产品抽检。四是抓质量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和茶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体系。去年底已上线28家企业。
质量方面:一是茶园管理。二是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在茶青资源利用上,破除独芽茶等同特级的传统,推动一芽一叶、二叶等原料的大规模生产,推动夏秋茶上量,提升茶园单产水平。在理化指标上,要求所有品牌的一级、二级(包括珍品、特级)水浸出物含量确定在40%以上,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
继续推行小型耕作机械。大力发展茶旅一体化建设,建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集生态、观光、休闲一体的生态茶园,把茶园、茶区建成贵州旅游的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