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山坡上、村民的房前屋后,全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茶叶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沁人心脾。如今的梅岭村,已经成为纳溪区“早春二月茶”的最大种植基地。然而,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梅岭村能一举成为纳溪最大的早春茶种植基地,与一个科班出身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带动分不开,正是他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让梅岭村父老乡亲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这名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正是26岁的阎伟。
返乡种茶 村民走上抱团致富新路
近日,笔者来到梅岭村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山上,20多位村民们正在两人一组地用修刈机对茶树进行标准化修枝。“春茶采收后,我们就及时对茶园进行修剪,便于夏秋茶叶采用机收。不然,靠人工采摘,合作社还要倒贴工钱。”正在修剪作业的村民李仕华告诉笔者,梅岭村村民这两年尝到种茶甜头,离不开阎伟回乡组建的茶叶专合社。
梅岭村是纳溪区最早的茶叶种植基地之一。然而,由于受技术等的制约,尤其是近些年村民在种植管理上没有统一标准,致使梅岭村的早春茶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面对梅岭村优质茶叶不能卖出优价的苦恼,2009年高中毕业后,阎伟毅然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在历经四年专业学习并于2013年毕业后,阎伟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做白领的机遇,返回家乡带领村民走上了专业种茶之路。
为了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种茶现状,阎伟在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泸州纳溪区阎伟茶叶专合社”,让村里520多户村民靠1.2万亩茶园走上了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抱团”种茶新路。
同时,针对梅岭村茶农因人工成本投入大只采价高的春茶,而对于夏秋两季产量高卖不起价的大宗茶基本不采摘的情况,专合社购买了修刈机、采茶机。一台修刈机一天可以修剪20亩茶园,一台采茶机,一天可采500斤鲜叶,是人工的十多倍。这两年,由于有了先进机具作帮手,梅岭村茶叶做到了应采尽采,每年新增茶叶达30万斤,社员户均茶叶收入达2万元,是“抱团”前的5倍多。
技艺过硬 精加工让茶叶变“黄金叶”
“阎理事长,这段时间不管天晴下雨茶叶采收不能停,茶叶加工车间机器24小时更不能熄火哟,前几天发过来的3吨多干茶叶,昨天就被3个客商全部买走了……”日前一大早,专合社设在浙江松阳县全国第二大茶叶专销市场负责人又给阎伟打来催货电话。 “现在我们专合社自己加工的茶叶供不应求,除了茶叶品质,与我们的生产技艺也有关系。”阎伟说。
2013年冬,面对专合社的1.2万亩茶园,为了提升茶叶附加值,阎伟在专合社社员们的支持下,投入500余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厂,自己亲自当技术人员。
针对价格昂贵的特早春茶,阎伟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现在时代不同了,喝好茶的人多了,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阎伟介绍,手工制茶要经过十多个环节,时间长达数小时。“最关键的是下锅杀青这一环”,他说,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首先要通过分筛,然后分装下锅进行杀青。杀青温度需在160一180度间,制茶师通过手指间的配合,采用抖、撒、抓等手势,让茶叶与锅接触,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抑制鲜叶中茶多酚等物质的氧化,蒸发鲜叶水分。“杀青过火了,就有焦边糊叶;杀青不够,鲜叶就会逐渐变黄,会失去应有的芳香。而杀青过后,茶叶必须经过摊晾、造形、辉锅等环节,天气状况不同,其晾晒时间也不尽相同。”阎伟说。
由于工艺过硬,现在合作社手工制作的特早茶不仅成功注册了“梅岭特早”和“岩缝雪芽”商标,而今年试制的20多斤高端“岩缝雪芽”,售价卖到了3000元/斤。之前几乎无问津的大宗茶,经制作后也由2元/斤卖到10元/斤。“虽然看似投入大,但经过加工后增值数倍,硬是让小茶叶变成‘黄金叶’,硬是划得来。”阎伟欣喜地说,今年初步估算,合作社茶叶收入至少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