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休整半小时,采访团从郑家驿出发,赶往下一站——茶庵铺。
沿着319国道驶入桃源县西南部山区,车窗外飘过的如黛青山与叠翠茶园,给饱受烈日眷顾的我们带来丝丝清凉。与茶庵铺镇的工作人员会合,我们直奔传说中的“千年野茶树”。
“传说湘西雪峰山尾端,有一种奇香无比的野生茶树”,1959年,在湖南省茶叶技术学校学茶3年的卢万俊毅然回到老家太平铺(今茶庵铺镇),对恩师王威廉的提醒念念不忘。他知道,若能找到,功莫大焉。
“当时我在茶厂工作,全乡有12个村办厂,带着老师的心愿,没事就进山寻茶。”卢万俊清晰记得,就在海拔350米处的陆家冲村,一株罕见的大叶茶树进入他的视野。他考量着,这应该是个好品系。
卢老的说法与一天前我们在桃源县城的茶船古道采访座谈中,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刘学进的介绍一致。西晋《荆州土地记》中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郡治设在沅陵县,桃源属武陵郡,而沅陵县并不产茶,这“最好”的茶自然是指来自雪峰山脉深山峡谷的桃源野茶。
一株野茶树的发现,惊动了业界,学者专家纷纷过来考证。叶长21厘米,宽15厘米,世间少见,谓之“大叶茶”。然而,茶树只开花、不结果,无法实行有性繁育。
“先保护起来再说”,当时的常德地区农业局干部欧阳仁俊前来考察,垫付100元交给村里,嘱咐村民好好照看这株野茶树。这在月工资四五十块的年代可是个大手笔。
集合多方力量,抢救濒临绝迹的珍品,县委、县政府选定在太平铺建立大叶茶良种繁育科研所,茶学专家朱先明等亲临现场悉心指导,卢万俊自此和大叶茶较上了劲。
开发大叶茶产品时,有人不看好,认为“大叶茶梗子撑得船,叶子包得盐”。后来经过鉴定,大叶茶品种与云南乔木型大叶茶有亲缘关系。桃源大叶茶的出众在于具有“叶片硕大、叶质柔软、叶色硕壮、茸毛较多、汤色翡翠、气味芳香、余味悠长”的优良品质。通过扦插无性繁育出的茶树良种“桃源大叶1号”和“桃源大叶2号”两个株系,茶叶专家鉴定,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硒、锌等微量元素与多种酚类物质,茶多酚含量高达35%,氨基酸含量8.56%,高于常规茶品一倍以上。
1987年,石门、新化、岳阳、长沙等地试种,并列入省“星火”计划项目;1992年,“桃源大叶”被列为全省地方优良推广品种; 2005年,桃源县人民政府向国家申报野茶王为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获准,桃源野茶王从此以茶叶新贵身份享有与“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国内历史名茶齐名的尊荣,大叶茶也每年以新植千亩以上的速度发展,至今全省种植面积达15万亩。
在这片茶园里,良种野茶得到了大规模的繁衍。“每年3月中旬到11月都是采摘期,7到10天采摘一拨,“桃源大叶2号”茶园亩产达到一万五六千元”。卢万俊坦言,以茶为伴,简单充实,会坚持做茶,一代一代做下去,“桃源大叶茶最宜做红茶,坚持力推红茶”。
在桃源大叶茶开发40周年之际,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刘仲华这样评价桃源大叶茶:“它是我国高产茶树品种的典型代表,是中小叶种茶区生产优质红茶的最佳选择,是中国优良茶树品种资源宝库中的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世界上的名茶,没有哪一种能抛开地理条件,一方水土,决定了一种茶的品质。山环水绕的茶庵铺,是一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也是一方创造奇迹的宝地。卢万俊打趣:“如能活到茶寿108岁,桃源大叶茶形象代言人我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