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材业农化频道 | 温室频道 | 饲料兽药频道 | 农业机械 种植业蔬菜频道 | 水果频道 | 园林频道 | 茶叶频道 | 大田频道 | 药材频道 养殖业水产频道 | 畜牧频道
| 农业网主站 | 注册 | 登陆 | 取回密码 | 邮件 | 人才 | 展会
热点搜索: 铁观音 普洱 岩茶 红茶 绿茶 乌龙 茶具
茶叶网首页 > 茶叶资讯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重庆:一套新技术破解渝茶难题
茶叶网 来源: 重庆日报 时间:2017/9/27 【  】 【打印】【关闭

  夏秋季节,是重庆茶叶的淡季,大多数茶山无人采茶,冷冷清清。然而,永川云岭茶厂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日前,永川箕山,重庆日报记者沿盘山路蜿蜒而上,青山如黛,层峦叠嶂间,云岭茶厂若隐若现。采茶机马达轰鸣、采茶姑娘手指拈花,茶香馥郁。

“夏秋茶叶制茶,茶多酚含量高,味道苦涩、香气不足,一直是重庆茶产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而今年,‘夏秋茶叶制不出品牌名优茶’这一多年来的论断正在被否定。”云岭茶厂总经理吴全喜上眉梢。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套制作红茶的新工艺。

只制绿茶 渝茶产量低效益低

陆羽在《茶经》开篇即写:“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的“巴山峡川”指的就是以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

重庆是我国重要茶源地之一,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茶叶也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一。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70万亩,产量约3.4万吨。然而,我市涉茶区县37个,却无一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不及周边省市的一个乡镇;注册茶企540余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不到40家,多数为粗放式“麻雀型”企业。

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区域辐射较窄、缺乏全国知名品牌,是重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而究其根源,茶叶综合利用率低是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我们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制成绿茶、名优茶。而其他地方一年采三季,春夏秋茶,加工成绿茶、红茶、大宗茶。采一季茶导致人工成本高,茶园效益低,赚不到钱,市场自然萎缩。”吴全说。

重庆为何重春茶、名优茶,轻夏秋茶、大宗茶?

“气候是主要原因!”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负责人李中林表示。我市气温回暖早,茶树萌芽早、品质高,这本是生产优势,但气温升高,会引起春芽生长加速,不及时采摘,品质将下降。尤其到夏秋季,高温、高湿、多日照,鲜叶老化更快,茶多酚含量过高,制绿茶味道苦涩、香气不足,顾客接受度低,更达不到优质标准。

为找到一条我市茶叶产业的突围之路,近年来,茶叶研究所将目光盯上了以夏秋茶叶为主要原料的红茶。

事实上,红茶是当今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在全球100多个饮茶的国家和地区,红茶产销量约占75%。茶中所含的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深受全球茶人的喜爱。

去涩增香 创制工夫红茶

然而,在重庆,创制红茶绝非易事。

首先,我们不能“自废武功”,抛弃原本市场占优的绿茶,伐树改种,种植适制红茶品种,而是要在现有品种中筛选出“绿红兼具”的品种;其次,是在炒制过程中,如何创新工艺,改善滋味,去涩增香。

此前,全市并无成功经验,外来品又怕“水土不服”。许多人不看好,李中林也没绝对把握。

“我们从品种适制性研究开始,重点研究10个本地主栽品种。”李中林研发团队成员钟应富说,为获取试验数据,他们采摘不同品种鲜叶原料,从鲜叶叶色、内质生化成分等方面,比较品种适制性。

2016年,经3年的攻关,他们从蜀永2号、巴渝特早、蜀永1号等品种中,成功筛选出适制红茶品种。

有了原料,加工又是一大难题。农产品非工业标准件,因品种、气候条件不同,外地工艺的不匹配性会严重影响本地茶的品质,致使产品竞争力弱。

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干燥……李中林团队对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他们创造性地融合多茶类加工工艺,采用光质萎凋,借鉴黄茶堆闷、永川秀芽做形等技术,创新工艺流程,提高了茶汤香气,增进了滋味醇度。

随后,被李中林团队命名为“渝红工夫”的红茶,端上了“中茶杯”“三峡杯”评委的桌前,其条索匀齐、香气浓郁、滋味甘浓、汤色红艳,一举分获全国一等奖和金奖。

亩产增一倍 茶农笑开颜

目前,李中林团队已形成“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1套,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一种高品质红茶的加工方法”2件专利,并在永川、万州、武隆等地茶园示范推广15000亩。

“往年,夏秋茶白送人,别个都不要。今年,加工成工夫红茶,均价可售400—600元/公斤。”8月5日,在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的茶园里,烈日如炽,茶农周斌手握采茶机,正挥汗如雨地采茶,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他称,以前只采春茶,遇天气不好,连续降雨,又恰逢繁忙春耕,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嫩芽老化,种茶沦为农业生产中的副业,亩均年收益仅4000元左右。今年,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他一年采三季,亩均年收益可达上万元,种茶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吴全也表示,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他700多亩茶园今年首次实现“绿红”并轨发展,春茶产量现只占总产量的40%,制红茶的夏秋茶占60%,茶园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茶叶网编辑:agronetyanglei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茶叶网”(www.agrotea.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茶叶网”(www.agrotea.com)联系。

热点新闻

·婺源绿茶:千年茶乡的匠心之作
·勐腊县: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陕西省安康市:秦巴明珠续写香茗传奇
·湖南双牌:苦瓜红茶受欢迎(图)
·临沧创新思路造“天下茶仓”(图)
·云南绿春县:一片茶叶的“致富经”(图)
·信阳浉河区:茶乡的“扮靓秘方”(图)
·上半年农民收入增6.6%,农业农村经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