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正是秋茶采摘季节。记者徜徉在修水县何市镇,细细品味一抹秋茶的淡香。
盘桓在漫江乡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的西峰岭山顶,欣赏满目绿意的起伏山峦;逗留在大春乡、庙岭乡的青石板路,品味历史古韵和观光茶业的默默相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宁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红集团),就在那山那水之间。“市场+品牌+企业+基地+科研+农户”——宁红的路,是一条让广阔山乡走向富裕的路。
山路难行,一弯又一弯。在去何市镇范浆村的路上,宁红集团董事长朱丽俐侃侃而谈:“国家级龙头企业应发挥市场、品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找准产业扶贫的精准定位,倾力打造绿色扶贫产业链,帮助更多的贫困户拔掉穷根。”
车到范浆村山坡茶园,记者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茶园,处处可见茶农在忙碌地采摘秋茶;弯弯的茶道上,运茶的小汽车、摩托车穿梭而过……
顶着秋阳,记者爬上了海拔500多米的前下山。正在摘茶的廖连香满脸笑容地说:“我家只有7亩农田,加上养了几头猪,平时到镇里打点短工。往年一年下来,全家7人只赚7000多元。这两年,我和两个女儿到喜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年大约180天在合作社采摘茶叶、除草、施肥,一人就能赚1.3万多元!”
廖连香并非个例。
同村的贫困户廖庆玉也感慨地打开了话匣子:“在加入喜农茶叶专业合作社之前,由于粗放式的小作坊经营,我们村茶农采摘的茶叶价格低还卖不出去,村民称之为 伤心茶 。2014年,合作社成立后,指导我们按照生态绿色品种、标准化种植,并提供技术服务,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茶叶产量高,鲜叶价格比原来高了一倍多, 伤心茶 变成了 开心茶 。我一年的收入有5万多元,一年就甩掉了贫困帽。”
同行的修水县茶科所负责人万亚军说:“宁红集团绿色产业链扶贫的实质,就是坚持绿色,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入股或就业。对于缺技术的派技术人员到茶园指导,缺资金的想方设法给予扶持,让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万亚军的评价,在这家合作社负责人周四喜的介绍中得到印证。这家合作社在范浆村改造、新建了5500亩茶园,村里10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将茶园施肥、整枝等日常管理和茶叶采摘工作,委托给范浆村和周边松林、火石、大里等村的200多户贫困户。3年来,为贫困户增收200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怎样壮大绿色扶贫产业链,让全县的贫困户通过“一片叶子”富裕起来?
宁红在修水县30多个乡镇兴建了茶叶初加工厂,揪住完善合同、订单、按劳按股分红、保底收购、股份分红、订单收购的“牛鼻子”不放,与农民合作社、贫困户深度融合。9月27日,在庙岭乡诺红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里,理事长李安的话语中透着高兴:“我们加入宁红集团的绿化扶贫产业链后,茶园面积由当初的100多亩发展到600亩,亩单产干茶由20公斤提高到35公斤,单产值由6000多元增加到2万多元,合作社里30多户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逾3万多元。”
怎样把绿色产业链的火撩得更旺?
几番思量,宁红人定了方向——铸强品牌之魂,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让宁红茶香天下、卖天下,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朱丽俐告诉记者,2015年,集团大手笔投资2亿多元,兴建了江南休闲茶博城、宁红茶文化展示馆,扩大宁红品牌影响力,发展休闲观光茶业、体验茶业等新业态,使茶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强品牌,还得挥舞好茶科技“魔棒”。近年来,宁红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开发了系列茶类新产品。今年9月,宁红人生产的宁红金毫、宁红龙须、宁红柑红茶品系列,荣获首届紫禁城杯中华老字号文创大赛金奖,代表赣茶获得殊荣。
宁红人行走新路,收获新知。看今日之宁红集团,品牌+旅游+生态+现代化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目前,这家集茶叶生产精深加工、旅游观光、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茶叶集团,茶叶基地已扩大到6万亩,带动修水县6000多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融入茶产业链,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
满山茶园青翠,满目诗情画意。一片茶叶带富一方贫困户,在青山绿水间,宁红集团走出了一条打造绿色产业链扶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