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偶然遇到小罐茶,我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喝茶。”贺娜是一位时尚达人,之前对茶总有一种“老土”印象,直到接触小罐茶,打破了她对茶的固有印象。
来自八大核心产区的原茶,8位制茶大师把控产品标准,精致的小罐包装,一罐一泡,茶香四溢,饮用方便。这一罐罐精致茶品的背后,是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对产品品质的全流程把控和对传统制茶工艺的坚守,而行业内第一条自动化罐装生产线的落成也使小罐茶提升了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
寻访记
八大产地大师精做传统好茶
筛茶、剔叶、挑红针、挑杂质,在经过严密的选茶工序后,每100斤白毫银针最终只剩56斤得以装进小罐,呈现给消费者。这样的选茶场景每天都在北京小罐茶业的白茶产区上演。
精选原茶,正是小罐茶保持高品质的源头。目前小罐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云南、安徽、台湾等地,并坚持原产地手工采摘。以西湖龙井为例,整个西湖龙井茶产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但核心产区茶园加起来才近7000亩,小罐茶就只选择这7000亩核心产区的清明前龙井。为此,小罐茶业派专人进驻茶叶核心产区,从茶园、采摘、制作等多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
“不是每片叶子都有资格装进小罐里。”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表示,任何不符合小罐茶标准的茶叶都会被剔除出去。
比如小罐茶白毫银针,选茶需要经过四道工序。第一步,筛掉小于2.3厘米的银针。第二步,剔除芽头上的护叶(鱼叶)。为保持银针形状需手工掰掉其上的鱼叶。在选茶的标准化车间里,每个女工一天工作8个小时只能掰出两斤左右的银针。第三步,挑小针和红针。在茶叶采摘或运输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碰撞、挤压造成茶叶损伤,产生红针,如不挑掉红针将会影响茶的味道。第四步,将采摘过程中夹杂的草籽之类杂质剔除干净。
而在茶叶制作环节,是小罐茶与八大产地的8位制茶大师合作,严格遵照传统工艺。例如小罐茶·黄山毛峰,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四十监制,其严格按照最为传统正宗的谢氏祖传工艺制作茶品,高温杀青,“三炒”、“三揉”、“三烘”环环相扣,以保留黄山毛峰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引领行业
在小罐茶业罐装生产线上可以看到,罐装机将称量好的茶叶自动填充到铝罐中,并完成充氮、盖膜、密封等一系列步骤,最后将半成品送入下一道工序。
不为人知的是,茶行业现代化科技和设备的应用比较落后,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而各类设备供应商对茶叶罐装生产线也没有深入的理解。在此背景下,从2014年起,小罐茶业联合多家食品设备制造企业,花费两年多时间,研发生产出了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众多创新功能和专利技术的茶叶自动化铝罐罐装生产线,并于2016年投入使用。
相比人工操作,自动化罐装机产能可达4800罐/小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茶叶罐装环节,还创新地实现了在高纯氮气环境下封装的工艺,让好茶更长久地保持新鲜,将中国茶的色香味形还原给消费者;在装盒环节,通过机械手臂等自动化设备,将半成品依次放入包装盒中,代替人工作业。而抓罐机将整层铝罐吸附后放置于输送带上,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污染源误入。
梅江介绍,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专业感官评定确保茶叶品质
除拥有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在品质管控方面,小罐茶严格把控农残等各项理化指标。为此小罐茶与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机构SGS(瑞士通用公证行)达成合作,构建了小罐茶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要经过SGS的严格检测后方能上市。
在洁净度层面,小罐茶也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小罐茶的标准是100公斤的茶叶里茶类杂质不允许超过40个,非茶类杂质1个都不能有,这个标准,要远远高于行业通行标准。
除了理化指标检测外,小罐茶还有一支专业、庞大的感官评定组织,来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感官评定组织由内部审评委员会和外部专家顾问团、小罐茶签约大师、消费者代表组成。
其中,专家顾问包括国内知名茶叶审评专家,每一款茶都会送到专家那里进行品评,并收集他们的专业意见。内部审评委员会主要是由研发+采购+品控等多个部门的茶学专业人员组成,从色、香、味、形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评。而小罐茶签约大师则从其加工制作环节就承担起茶叶品评的职责。此外,消费者代表还要在现场品茶后对每款茶谈及自身的感受及喜好,为制定产品标准提供参考。
最终,感官评定委员会会根据专家顾问团意见、市场需求、内部审评结果,综合形成被审评产品的标准意见,判定其是否符合小罐茶的产品标准。
截至目前,不到短短一年时间,小罐茶线上线下零售总额已突破10亿元。新产品小罐红茶、台湾乌龙茶相继上市。同时,小罐茶实体店面也在全国迅速扩张,从年初的几十家已经发展到目前的400余家。
梅江表示,小罐茶将继续发掘优质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简单、方便、喝好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