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在瓮安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黄金芽集中连片种植基地。”1月7日,在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苗岭雾海欧标茶庄基地,当地的茶旅一体化项目,已经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景点。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拥有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不过,由于缺乏相应的品牌号召力,多年来,贵州茶一直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最近几年,贵州正加速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香飘四海的贵州茶正实现着“逆袭”,茶园面积达696万亩,位居中国第一,有47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茶叶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对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利用
运用数据库、生物基因、物联网、理化分析等技术建设“茶云”大数据,对贵州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帮助茶产业的品种选育、品质把控和品牌传播——1月3日,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由贵州省政协牵头组织实施的“茶云”大数据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2016年10月,贵州茶产业官方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运行。它由产业云、商贸云、公众云三个子云构成,主要聚焦茶产业发展中的“领导决策盲点、行业管理难点、企业市场痛点、公众消费疑点”四个关键问题,通过数据采集、挖掘、呈现和智能分析,为贵州茶产业的政策制定和产业引导提供决策辅助。
目前,“茶云”已完成搭建包含全省茶树品种、基因、种植和质量监控等数据的贵州茶资源数据库;通过基因分析,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进行大规模测序和分析,为选育茶树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导;实践建设现代茶园,在贵州省黎平、纳雍、江口三个试点县设置600余个传感器无线节点,对上千亩核心茶园实现实时监测,构建黔茶种植生态模型。
据了解,“茶云”将汇集目前贵州137万茶农,2336家茶企、1424家茶种植合作社的相关数据;面向茶企、合作社,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信息化服务、跨境贸易一站式服务,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服务,实现黔茶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整合;建立起消费者与茶产业区、茶企之间的信用通道。
精心培育“名茶” 破解品牌之殇
曾几何时,多家其他省份的茶企在贵州大建生产基地,产品直接贴牌销售,这让贵州茶产业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品牌之殇,成为贵州茶产业的一块心病。
2014年5月,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重点支持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品牌发展,建设全国茶叶强省。自此,贵州茶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贵州大力发展一批知名茶企业和茶产品,制定“黔茶”品牌认证体系,定期开展品牌认定活动,评选10个茶产品进行重点扶持,整体宣传推介,推动形成“黔茶”系列品牌产品。记者从贵州省茶协了解到,2016年贵州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茶产量28.4万吨,综合产值超过了500亿元。随着贵州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进一步奠定了贵州茶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老百姓喝上了便宜好茶
过去,由于贵州一些茶企片面追求单芽,只采摘春茶,一亩茶园只能产二三十斤单芽,动辄上千元一斤,虽然价格昂贵,茶农却赚不到钱。对此,相关部门开始对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引导企业延伸“大众市场”,让老百姓喝上便宜好茶。
例如,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贵州省农委曾联合发布《贵州茶叶品牌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了产地范围,还调整了鲜叶等级要求,对农残零容忍,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细化了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严格规范加工场所条件,并制定了统一保质期。如今,通过鲜叶等级的调整,鼓励企业生产一芽一叶、二叶、三叶,不仅延长了茶叶采摘期、增加了茶农收入,提高了大宗茶青的下树率,而且还让老百姓喝上了便宜的好茶。
据统计,2017年,贵州茶叶出口量超过2300吨,贸易额超过7100万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出口量增长超过150%,贸易额增长超过110%,这也是贵州茶叶出口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出口量和贸易额的双翻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