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正绿时,置身于平昌县鹿鸣镇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嫩绿的茶叶芽青翠欲滴,茶韵清香扑鼻而来。采茶姑娘穿梭在茶山上,双手上下翻飞,拣选清明前夕的优质茶叶。
山下的加工厂里,各式茶叶加工设备不停地运转,经过流水线工人的熟练操作,一批批秦巴茗兰茶被精心包装好。
“我能够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合作社。”鹿鸣镇燕山村村民王大发说,没加入合作社前,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靠种粮食为生,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加入合作社后,他家12亩土地栽植了茶树,还不用为制茶技术、没有外销渠道发愁,“茶叶价格有保障,年底还能分红,现在年收入保持在4万元以上。”
“以前只抓发展、不管销售,规模小、不成片,没有业主带动,镇上茶叶产业发展不起来。”鹿鸣镇党委书记姜朝晖说,“现在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一起抓。”鹿鸣镇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招商引资组建了平昌农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全镇茶园栽植管理,成立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茶叶的加工销售。一改过去农民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局面,使土地、资金、市场、科技等资源要素得到集聚、优化,促进茶产业升级增效、茶农脱贫致富、农村快速发展。
鹿鸣镇只是巴中市茶业集聚规模、抱团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合作社把分散零星的茶农聚集整合,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合作,促进了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前,巴中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
自201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茶产业“双百”工程的意见》后,全市茶叶基地规模快速壮大。4年来,全市新建茶园45万亩,茶园面积达到80万亩;投产茶园达到52万亩,新增茶叶产量1.6万吨,达到2.6万吨;新增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达到35亿元;新培育茶叶龙头企业2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5家、家庭茶场96个、种茶大户3200户,新增茶叶加工能力8500吨。
如今,在巴中各大产茶山区,一亩亩高标准茶叶基地相连;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在茶园纵横交错;现代化的茶厂,产、销、研一体的办公大楼错落有致……美丽的茶乡一派产业兴旺的幸福景象。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巴中市2018-2020年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措施》,明确要突出茶叶集聚发展,做大基地规模。着力优化基地布局,紧紧围绕建设沿巴万、巴陕、巴达高速公路“三线”山地布局,通江县大通江河流域、南江县黑潭—下两、平昌县云台—镇龙“三大产业带”和通江县民胜—火炬、南江县正直—和平、平昌县得胜—双鹿“三大示范园”,打造“三线三带三园”70万亩连线连片茶叶基地总体构架。到2020年,全市新建茶园基地20万亩,改造低产茶园7万亩,新建、改造机采茶园27万亩,推动茶叶生产节本增效。
《措施》提出,要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生态化、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六化”标准,包装储备一批茶产业建设项目,力争将平昌县三十二梁、南江县元顶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创建为省级园区。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茶叶集聚发展方面,还将深化主体带动作用,推广以园招商,引导回乡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因地制宜,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管、返租倒包、保底分红、二次返利、量化股权等形式推进茶园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将新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65家、家庭茶场96个、种茶大户35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