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茶绿,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22.5万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期。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采茶的忙碌身影;茶企内,一派如火如荼的生产景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马边茶产业由2001年的5万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2.5万亩,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规模效益显现。许多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茶园,“青山”变“金山”。
尤其是近年来,马边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旅游兴业”的总体思路,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助推全县脱贫攻坚。目前,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县8万茶农的“绿色银行”。
茶叶基地形成规模 带动茶农增收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攀升,记者来到位于劳动乡福来村的小荣丁标准化示范茶园。茶园里,福来村六组村民果果正与同伴们一起采摘春茶。“从3月中旬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到茶园来采茶。”果果一边采茶一边说,“现在采茶平均下来一天有80多元的收入,采得越多,挣得越多,一个月我大概能有2000多元的采茶收入。”
福来村的茶产业不仅带动了果果这样的农户增收,同时也带动了附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依托福来村3000余亩生态茶园,2013年,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在当地成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并将制茶厂房建在茶园旁。公司负责人李贤波告诉记者,他们在当地定期开展茶树栽培管理知识培训,并对茶农采摘的鲜叶实行随行就市,保底收购,调动了茶农经营茶叶和采茶的积极性,茶农的收入稳定增加。
如今,小荣丁标准化示范茶园已涵盖劳动乡福来村和柏林村、下溪镇龙沱沟村等地,茶叶基地7000余亩,涉及贫困户242户、贫困人口945人。而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与贫困户采取“订单农业”方式,以高于市场价5%的鲜叶收购价保障贫困户收入。“这样,贫困户流转一份土地可以赚取三份收入,包括每年每亩300元的土地租金,还有采茶收入和务工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李贤波说。
一片片茶叶成为当地茶农的“绿色银行”。2018年,示范园茶叶鲜叶总产值650余万元,带动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65人脱贫,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
如今,马边像这样的千亩生态茶叶基地还有不少。白杨槽、袁家溪、柏香等7个万亩示范区,龙沱沟、永山、建新、井池、柏林、周家沟等15个千亩标准园,形成了马边茶叶产业带,并成为全省五大茶叶原料基地之一。与此同时,茶叶产业带动成效显著。2018年全县投产茶园鲜叶总产量5.2万吨、鲜叶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茶叶鲜叶收入4878元。全县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72元,其中贫困茶农增加320元,茶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24元。2018年,全县有18个贫困村、1710户贫困户、7182贫困人口主要因茶叶产业脱贫。事实证明,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民增收、产业脱贫最稳定、最持续的第一支撑产业。
企业发挥优势 引领产业发展助脱贫
走进位于荣丁镇的马边峨眉雪芽茶叶加工厂,封闭的车间里,制茶工人们正娴熟地操作着自动化制茶设备,对嫩叶进行堆放、杀青、摊凉、理条整形、提香……
马边峨眉雪芽茶叶加工厂是峨眉山市对口援助马边开办的扶贫企业,于2018年5月动工,今年2月建成。据马边峨眉雪芽茶叶分公司负责人彭文志介绍,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32万吨干茶,可直接带动周边5个乡镇2万亩左右的茶园生产和销售,实现年产总值800余万元。“加工厂建成后,不仅可以帮助拓宽马边的鲜叶出路,增加茶农收入,也能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为让更多贫困群众受益,峨眉雪芽茶业还在中纪委定点帮扶村荣丁镇后池村,指导有种茶意愿的贫困户新建“微茶园”,并与后池村村委会建立600亩集体茶园购销利益联结机制,开辟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效的新途径,并开启“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产业扶贫模式。
接下来,马边将继续利用扶贫政策优势,采取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推广优良品种,提升白杨槽、袁家溪等7个万亩示范区和袁家溪、白杨槽、柏香等茶叶专业村建设,重点打造小荣丁——柏林——龙沱沟——兴隆——西城“百里”茶叶产业带,完善建设园区产业路、水利设施、观光亭、参观走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为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到2020年,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建成标准化茶产业基地20万亩,总产量2万吨,综合产值20亿元,全县8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