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着晨雾,踏着露水,伴着鸟儿清脆的啼鸣,茶农早早来到茶园。茶树经过一冬的休整,茶芽肥硕,色泽翠绿。春茶贵如金!春茶上市时节,广东省惠州市各茶叶产区,一派繁忙景象。
惠州茶起于东晋,普及兴盛是在唐代以后,且较早有成规模的茶园。据《全唐诗》和《全唐文》记载,唐代罗浮山的茶园已初具规模。到宋代,惠州的罗浮茶被列为名茶。在惠州,不仅植茶广泛,而且茶俗深入民间。900多年前,苏东坡曾言:“岭外惟惠俗喜斗茶。”
而今,惠州茶园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独具本土特色的好茶也不少,如博罗柏塘山茶、紫芽茶,惠阳桔塱茶,惠东火烧窑茶、岩茶,龙门南昆山毛茶……
历经千年传承,惠州茶历久弥香,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与发展
接棒传统
博罗县柏塘镇新陂村一个茶园中,90后王伊军和茶农们趁着清早,清捻馨香。
王伊军家的种茶史,要从他太祖父算起,太祖父爱茶,在山上零星种了一些茶树,用来自己炒茶喝。王伊军父亲这辈,扩大了茶园面积,还把附近一个果园改成茶园。2015年柏塘镇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后,柏塘山茶名气越来越响。仅几年时间,王伊军的茶园就从10余亩扩大到30亩。
惠州茶品种很多,以绿茶为主。山茶是惠州茶的拳头产品,这类茶大多由柴火手工炒制或半手工炒制,茶香浓郁,香型多样,回甘悠长。
王伊军家的茶园,以细叶茶和客家小叶种为主。他家的茶叶,以柴火手工炒茶的老传统一直没变。这份老传统,在我市很多地方得到传承。在王伊军眼里,传统的技艺不能丢。
对80后杨锋波来说,种茶老传统是值得不断延续、扩张的事业。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是博罗县柏塘镇最早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之一,该合作社的杨锋波因经营商行,结识了一帮老茶客,耳濡目染下,由门外汉成了柏塘山茶发烧友。
当大多数同龄人外出打拼时,杨锋波选择留在家乡,和父辈一起种茶。7年间,他的合作社自有茶园从100亩发展到1000亩,带动100多名合作社农户把茶园扩大到2000多亩。同样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非合作社成员农户的茶叶种植面积由300多亩增至7000多亩,农户每亩收入从原来的5000多元增至2万多元。合作社还设立了柏塘山茶营销中心,免费为本地茶农提供展位销售茶叶。当然,这些茶必须通过检验,质量过关的才允许上架售卖。“希望以此带动茶农增收致富,打响我们本地茶叶品牌。”杨锋波说。
名气渐响
在惠州本土茶叶品牌中,潼侨绿茶曾一度辉煌,是惠州本土茶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受工业大开发热潮影响,惠州的种茶业曾一度遭遇曲折。近些年,随着惠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惠州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借助2010年首届惠州茶文化节,惠州斗茶老传统得到复活。通过斗茶,惠州茶的品质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
“刚开始举行斗茶活动时,茶农送来的茶样质量一般。之后,品质越来越好,有的茶样已达到中高端水平。”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感到很欣慰。
如今,惠州斗茶成为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品牌。“通过系列茶文化活动,以文化惠州吸引深圳、广州、东莞的茶文化爱好者,达成惠州的茶产业效益增量,增加了就业和茶农收入。”
产业与困境
亟需转型
茶叶一年四季可采摘,拿柏塘山茶的春茶来说,每年有两个月采摘期,一斤的价格能卖到200~300元,一般茶农家庭种植3~5亩茶园,一年下来产值有十多万到二十万元。
惠州多山地,大规模、产业化种茶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市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性都比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惠州的茶园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千亩,发展到如今4万多亩。虽然茶产业的版图在不断扩张,但惠州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相对传统,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
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茶园缺乏规范化管理,且现代化程度不高。我市茶产业以小户茶农居多,传统制茶多在家庭小作坊内进行,凭借炒茶人的手艺和经验,杀青、揉捻、炒茶……炒制出来的茶叶,品质不够稳定,即便是合作社或企业,也多因缺乏统一标准,发展相对不成熟。惠州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王伊军说,他准备接下来在80亩新茶园里,按照标准开垦,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同时建设规范化生产车间。
“惠州要出品高质量茶产品,种植技术指导、土地合理利用、土壤有机保护、茶叶品种改良等茶产业基础性改造十分重要。”近几年来,市农技推广中心在博罗、惠东、龙门等地推进茶叶品种改造,但惠州茶产业未来的发展仍需在茶产业基础性改造方面继续发力。
优势不强
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在浙江省松阳县,茶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民生产业。据悉,全县茶园总面积12.85万亩,去年全县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8.1亿元,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4万多亩茶园中,博罗茶叶种植面积就占了3.48万亩,产业总产值8.359亿元。作为“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的柏塘镇,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产茶区,山茶种植面积2万多亩,约有30%的人为茶农,人数约为6000人。茶产业是柏塘镇的龙头支柱产业,产值3.5亿元,约占全镇农业产值的3成。
作为惠州最具代表性的产茶区,柏塘镇去年未能入选广东省农业示范产业园区中的茶产业园区。“我们具有一定的茶园种植面积和规模,但茶园种植相对分散,柏塘镇约有20个合作社,各有品牌,各有优劣,基本都是小作坊制茶。打造茶产业园需要一个成熟的大企业来拉动。”在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天福看来,要创建茶产业园区,还得踏踏实实做好茶园管理,保持茶叶品质,做好品牌营销。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惠州人就要做客家味道的客家茶,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打好基础,通过优化品种、改良扦插优质茶苗,将普通的机炒茶打造成本地手工特色茶;在茶叶品质上做文章,实现茶叶增值,让地方特色走出去。”卢天福认为,惠州茶有自己的特色优势。
链条缺失
浙江松阳茶产业的发展秘笈在于:一是不断引进和改良茶叶品种;二是拥有全国领先的绿茶产地交易市场——浙南茶叶市场。因此,松阳县的茶叶从来不愁销。从“松阳模式”可以看到,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茶叶品质、完善的产业链。
“惠阳桔塱茶可以说沉寂30年了,一直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惠州市瑞品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月林对此十分惋惜。在惠阳沙田,许多村民有种植桔塱茶的传统,销售桔塱茶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作为惠阳曾经的四大名茶之一,惠阳桔塱茶如今几乎面临茶园荒废、种茶炒茶技艺失传的境地。黄月林是沙田镇人,从小便对桔塱茶怀有情愫。这些年来,他一直奋斗在路上,通过将现代设备和传统手艺相结合,希望重振桔塱茶昔日风采。
据了解,目前惠阳桔塱茶园约有2000亩,若能全部规范化管理,按照最高亩产标准计算,干茶年产量能达60万斤。即便按最低产能计算,年产茶量也有8万斤。然而,由于茶园丢荒、无规范管理,连续多年来,桔塱茶年产量都不足8000斤。加上惠阳桔塱茶在推广方面的欠缺,其销路也不尽如人意。黄月林希望在当地政府扶持和引导下,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重塑桔塱茶品牌。
探索与出路
品牌经营
去年,惠州发布《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2018—2022年)种植发展技术性指导意见》,明确规划茶叶种植专业镇村的发展区域,并计划发展6万亩茶叶种植面积,重点打造柏塘龙头村为核心的千亩紫芽茶产业带、惠东白盆珠横江村的岩茶产业带、龙门县南昆山上坪村的可可茶专业村,除优化种植品种外,惠州还将主抓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加工、商品化发展。
近年来,惠州博罗县茶产业越走越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的一个引领产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柏塘山茶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名气。博罗县柏塘镇龙头村现有茶园3000亩,接下来,村里计划成立龙头村经济合作联社,通过整合全村的山地资源,联合福波茶叶专业合作社、龙源茶园合作社以及龙头村各种植户,计划用3~6年时间打造龙头村万亩特色紫芽茶园种植基地,带动村民致富。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已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同培植紫芽茶种苗。通过这一高品质茶品种的推广,更好地推动和引领茶产业的发展。
龙门也正大力推进特色茶产业发展,计划利用当地村干部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引导带动村民共同种植茶叶,形成规模和品牌,并依托旅游把产品卖出去,按照“品质高、价格优、销售快”原则和“抓拳头、上规模、创品牌、建渠道”标准,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融合发展
“茶叶的衍生产品,由于生产线投资成本高、原材料需求量大、加工技术要求高,在我市还没有打开市场。因此,惠州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同时,未来可走一三产业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丘燕伦说。
在我国各地,不少茶叶主产区以其秀丽风光、良好环境、独特民俗和悠久文化,借助茶庄园、茶业特色小镇、观光茶园、茶民宿等经营模式,将产业经营、自然景观、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等相融合,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以茶为媒,将茶叶与农旅相融合,实现乡村经济繁荣发展。
“相比云南、福建茶叶以出产、销售茶叶为主,浙江临近杭州等地,发展茶旅经济有优势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惠州靠近东莞、深圳等地,有地理区位优势,浙江茶旅游模式值得惠州学习借鉴。”丘燕伦说,惠州除了有好茶,也有风光旖旎的茶山景色,不少茶山更地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美食佳肴颇多的地区,这无疑对惠州发展茶山旅游提供了自然天成的条件。我市不少茶乡如惠阳区秋长周田村、博罗县罗阳镇田牌村等也已纷纷开始涉猎茶旅融合发展,不过茶旅产业在我市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去年,为了响应市农业局“扶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精神,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联合农业部门,创建惠州好茶旅游大数据平台,让惠州茶行业信息化、大数据化,推动茶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丘燕伦认为,茶叶作为特色效益作物,产业链的可延伸性非常广泛。茶旅融合发展,既要保障茶叶的品质标准,又要解决好茶山旅游的规划与配套设施,利用茶山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将茶产业打造成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重要产业。
惠州茶产业
需各方助力
一片小茶叶托起大民生。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发出了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声音。综合各方声音可以看出,发展茶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传承传统技艺等本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虽然近年来惠州茶产业在乡村发展领头雁的带领、茶农的辛勤劳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依然是小户茶农普遍居多,惠州茶产业要发展,在茶产业基础、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还需努力。例如改善种植环境和加工方式,提升茶产品品质,擦亮茶叶品牌,做好茶叶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将茶叶种植与旅游结合,发展茶山经济。这就需要茶农更积极、自强、进取,不断提高种茶制茶能力和水平。茶艺师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茶艺师的培训,提高茶艺师水平,以此带动茶叶品质提升。同时,还需要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帮助茶产业快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