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
“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1〕2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确立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充分发挥杭州茶业和茶文化优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品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杭为茶都”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杭州茶都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与有序推进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融合、突出重点和统筹城乡相协调,按照茶之起源、茶之发展、茶之市场、茶之文化、茶之产业等分类开展研究,打造茶业精品、彰显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充分展现茶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养生功能,不断扩大“杭为茶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杭州城市“软实力”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末,把杭州打造成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力争把杭州建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叶交易中心、展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茶都”。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茶产业实力更加提升。全市茶基地面积达到51万亩、茶叶产量3.37万吨、总产值2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5%、10.5%和27%,茶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1%以上。
(二)茶市场建设更加繁荣。全市茶叶市场整合提升取得明显进展,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综合性较强的“中国御茶街”。
(三)茶事节庆会展更加活跃。促使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更有特色,力争国际茶业大会永久落户杭州,将杭州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茶事节庆会展中心。
(四)茶品牌建设更加响亮。把西湖龙井茶打造成在全国范围公用品牌价值最高、让消费者真正放心的品牌,把杭州“十大名茶”培育成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五)茶馆(楼)行业更加兴盛。培育叫得响的茶馆(楼)知名品牌,打造四星及五星级茶馆(楼)15家、四星及五星级“农家茶楼”30家,建成1-2个规模较大、受众面更广的示范茶馆。
(六)茶科技应用更加广泛。茶叶综合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我市的茶饮料在全国茶饮料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七)茶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培养茶企业领军人物40名、茶馆业经营领导骨干30名,确保各等级茶艺师和评茶师数量始终领先全国其他城市,各类驻杭高校培养的茶专业人才数量逐步递增。
(八)茶消费群体更加扩大。力推茶叶消费普及化、科学饮茶大众化,茶叶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200克左右。
(九)茶都宣传氛围更加浓厚。建立传播面广、影响力强的“中国茶都网”。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推进茶叶基地建设。以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精品园区”、“全国标准化园区”等项目为抓手,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推进杭州茶产业整体优化。要确保全市的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稳中有升,重点在优化布局、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主体、提高名优茶质量上取得新成效。注重引导茶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基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程度。在主要产茶区、县(市)建设20个茶叶特色精品园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保护西湖龙井群体种、鸠坑群体种等种质资源,扩大优质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创新植保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实现茶叶生产基地化、低碳化、生态化、清洁化,带动杭州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加强茶叶的质量源头建设,重点建设有机茶产品基地使之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所有茶叶基地都通过无公害认证,大力实施“肥药双控”项目,建立茶叶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
(二)推进茶市场建设。加快建设“三个中心”,即拓展茶产品销售渠道,成为规范有序的国际茶叶拍卖中心;强化茶产品综合指数预测预报,形成权威的茶叶指数发布中心;创新茶产品营销模式,建立茶都茶叶产品网络销售中心。对现有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以西湖区转塘镇“西湖国际茶叶博览城”、余杭区闲林镇“江南茶叶市场”和现代茶城3家比较知名的茶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千岛湖茶叶市场”等中小型市场为补充的规模较大、布局合理、错位发展、购销两旺的茶叶集散中心。各区要结合商贸特色街区的培育和提升,打造融采、购、游、吃、住、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特色街区。江干区要利用凯旋路的优势条件,启动“中国御茶街”的建设,集合名茶、名楼、名品、名企,融合产品销售、拍卖交易、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功能,并建成杭州茶都地标性建筑,成为市民及中外游客茶消费和开展重要茶事活动的场所。
(三)推进茶业会展建设。着力办好三大重点茶业会展活动,力争在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及产业带动性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扩大杭州茶都的对外影响力。一是办好每年春季的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形成杭州县区联动、主题鲜明、亲民乐民的茶文化节庆品牌。二是办好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并将该会展活动长期落户杭州,力争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茶行业大会,通过这一平台,将国内外茶叶大企业、大品牌以及茶界精英会聚杭州,促进中国茶文化、茶产业与世界茶文化、茶产业的合作交流。三是办好两年一届的中日韩茶文化交流大会,并以茶为纽带,将参会范围扩大到杭州国际友好城市,促进杭州与各友好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培育一批善创意策划、会市场运作、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品牌会展企业,形成1-2家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茶业会展龙头企业。每年适时组团参与国内外有影响的茶业博览会、茶业发展高峰论坛、茶叶品牌推介会等茶事活动,突出展示杭州茶业发展和茶都建设成果。
(四)推进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要进一步确立西湖龙井茶作为全国最高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和杭州茶都的品牌地位,继续实施茶树生态环境、龙井群体品种资源、手工炒茶技艺等保护举措,坚持推行打响“精品西湖龙井茶”品牌、专卖店销售、产品质量可追溯、统一新闻发布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借助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的契机,制定证明商标管理使用办法,保护西湖龙井茶特殊的知识产权。学习借鉴国际知名品牌等级管理模式,设定西湖龙井茶主要产地名,并通过具体产地名和母子商标的形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维护西湖龙井品牌形象。推动西湖龙井产区细分、等级调整和品牌差异发展,修改完善《西湖龙井茶质量标准》,进一步规范专卖店设置和跟踪检查,确保产品销售质量。加大对西湖龙井茶的质量标准建设和品牌监管的力度,并建立市级“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统一实施品牌保护、建设和发展工作。大力实施区域茶叶品牌资源整合,推出以西湖龙井茶领衔的杭州“十大名茶”组合,将其培育成知名的、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强茶叶品牌营销管理,推行茶叶产品商标注册、QS认证、产品质量可追溯等管理手段,规范营销秩序。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植一批有信誉、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力争有6-8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茶企业、8家企业的商标成为国家级“驰名商标”、30家企业的商标成为省级“著名商标”。
(五)推进茶馆(楼)业建设。把茶馆(楼)业作为杭州推行“茶为国饮”、弘扬茶文化的主阵地,在原有基础上,着眼杭州特色,实施茶馆(楼)业整体提升工程。对都市茶艺馆、主题茶馆、乡村茶馆三大系列进行科学布局,明确各自区域范围、功能定位、经营特色,区分高中低不同档次,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建立完善杭州茶楼业标准化体系,力争将我市制定的《茶馆业质量评定标准》上升到省、国家标准。以《茶馆业质量评定标准》为依据,在杭州茶馆行业率先推行茶馆星级评定,使高星级茶馆数量在全国茶馆业领先。在茶馆(楼)功能上寻求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路子,融合品茶、餐饮、休闲娱乐、社交、信息交流、茶文化传播与审美等多种功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培育茶馆(楼)知名品牌,在杭州城区建成1-2个模式创新、影响较大、受众面更广的示范茶馆。把西湖龙井茶产区的“农家茶楼”打造成乡村品茶休闲体验示范区。加强各类茶艺师和评茶师专业培训,广泛开展技能比武,培育一支与杭州茶馆(楼)业提升相适应、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茶艺师和评茶师队伍。各区、县(市)要建设各具特色、品质较高的特色茶馆,力推茶馆业向基层延伸,农村重要集镇要新建或改造一批乡村茶馆,城市社区要注重开辟与民众消费相适应的特色茶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六)推进茶科技建设。充分利用杭州科技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实施名茶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制作工艺、茶叶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攻关,建立茶苗育种基地、示范管理园区、茶叶加工制作中心等,并进行示范推广,走出一条保护—传承—创新—提升的路子,增强茶科技活力。利用龙井茶等名茶效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重对茶叶深加工、夏秋茶利用、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器具等进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构建“杭州市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杭州茶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积极扶持在杭茶饮料研发企业做大做强茶饮品产业,打响品牌,引领全国茶饮品发展。
(七)推进茶旅游建设。充分发挥茶园生态优势,规划建设一批茶旅游休闲生态园、茶文化园、茶博览园,形成上规模、有品位、聚人气的茶旅游特色园区。以自然山水、人文内涵、生态茶园和茶文化村落为依托,重点打造三条茶旅游休闲精品线,推出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一是着力打造西湖龙井茶文化主题旅游品牌,利用西湖申遗成功的契机,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主轴线,整合茶叶博物馆、十八棵御茶苑、老龙井寺、原龙井山园以及周边茶园、茶文化村等资源,让“西湖水、龙井茶”成为中外游客对杭州的最爱;二是着力打造径山茶文化旅游精品线,打响余杭径山“陆羽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的茶旅游品牌;三是着力打造千岛湖茶旅游精品线,打响淳安茶生态游、观光游、养生游品牌。策划推出让中外旅客参与的茶文化深度体验,进一步办好“茶文化美食”——杭州茶宴(茶点)国际品尝周,使“赏茶都茶艺、品西湖茶宴”成为杭州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办好“茶文化交流”——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日本、韩国、台湾等海内外茶艺爱好者提供切磋交流平台;办好“茶文化体验”——感悟中国茶系列活动,让中外游客能直接体验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乐趣。各有关区、县(市)要结合自身实际,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吸引游客的乡村特色茶休闲旅游体验点,推出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使杭州重要产茶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茶旅游目的地;把茶旅游休闲体验向杭州外围的绍兴、湖州、苏州、黄山等地拓展,形成长三角茶文化精品游大格局。
(八)推进茶文化建设。利用全市茶研会网络优势,组织力量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茶文化碎片进行收集整理,重点对唐、宋代茶文化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挖掘研究,对杭州茶之起源、茶之发展、茶之市场、茶之产业、茶之器皿、茶之文化等开展系统研究,编写出版《杭州茶文化发展史》。宣传、文化部门要组织专家、作家、摄影家等创作有深度、有影响、反映茶都内涵的影视戏剧和图书作品。加强茶文化窗口建设,重点实施中国茶叶博物馆三期工程建设,把茶博馆打造成最具茶文化品位和最有影响力的宣传阵地。加强茶艺茶道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把杭州建成高等级茶艺人才培训基地。规范茶艺茶道礼仪演示标准和程式,并建立一支技艺精湛的杭州市茶艺队,实施常态化表演。设置全国性茶文化、茶艺术产品和涉茶优秀论文征集平台,征集各地茶文化研究和创作最新成果,并牵头组织评比竞赛。
(九)推进茶宣传阵地建设。推出茶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系列行动计划,普及茶知识,营造健康饮茶大众化氛围,扩大茶叶消费群体,让“茶为国饮”深入人心。设立“全民饮茶日”,以杭州为主导,各地联盟互动,办出特色。以御街名茶免费品饮点、“全民饮茶日”活动、中小学茶实践基地等为平台,让市民和游客零距离体验中国乃至世界的名茶。发挥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建立“中国茶都网”;创办“茶都”专版,开设“茶都”专题节目;在国内外重要的茶文化宣传平台加强杭州“中国茶都”宣传,使杭州成为茶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的中心;在杭州各大广场、交通要道、宾馆饭店、大型购物中心等,设置茶都免费广告宣传或标志性雕塑作品,营造“中国茶都”的浓厚氛围。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要努力办好《茶都》刊物,成为广大茶人的精神家园。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杭为茶都”建设的共识。确立“杭为茶都”新的发展目标,是杭州建设重要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和东方休闲之都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城市服务业,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为推进“茶为国饮”、“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产业”作出新贡献。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将原杭州市“杭为茶都”工作协调委员会调整为杭州市“杭为茶都”工作推进委员会,由邵占维市长担任主任,张建庭副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虞荣仁任副主任,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区、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组织,依靠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分解落实“杭为茶都”各项规划建设任务。各涉茶协会要紧密围绕推进茶都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各级茶研会要把“杭为茶都”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发挥综合协调、深化研究、宣传推广、联系交流的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杭为茶都”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推动工作开展。各区、县(市)要设立专项经费,对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给予重点扶持,并出台管理使用办法。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推进茶都建设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茶都科技重大专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项目。重视扶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茶企业上市融资。
(四)进一步加强与“国”字号茶业机构的战略合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8家驻杭“国”字号茶业机构,具有优秀的人才和雄厚的实力,是杭州推进茶都建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要从推进茶都长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国”字号茶业机构的合作框架,充实合作内容,建立专家名录库,拓展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综合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市场营销网络等,真正建立起有效有为的战略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