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累计获得补贴资金10290万元。共补贴各类机具57684台(其中茶叶等农产品加工机械31241台)、受益农户41336户、带动农民和社会投资2.46亿元,促进了农机装备的持续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农机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0.4万千瓦,比2008年末增长19.9%。在传统机具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型、环保、适应山区作业的机具增势迅猛,茶叶、菊花等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具达12万多台,增长14.7%,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流水线达到33条,静电喷雾器、太阳能杀虫灯、茶树修剪机等从无到有,连年翻番,分别达到5100台、6000台和26000台。新机具的推广普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开展机械化作业,实施农机节本增效工程,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如机耕作业每亩节本60元、水稻机收每亩节本180元、机植保每亩节本32元,尤其是茶叶、菊花初加工机具每台每天分别节约10个和4个劳动力工日、茶叶修剪机节约7个劳动力工日。经专家测算,近三年来,全市农民直接节本增收3.17亿元(不含提升农产品质量,储藏、保鲜所产生的间接效益),农村人口人均节本增收共288元。2012年预计全年农机购置补贴总额3000万元,全市农民直接节本增收达1.3亿元,农村人口人均节本增收116元。
三是行业带动,延伸效益显著。农业机械化生产加快了一批茶叶著名品牌的产生。如徽州区的谢裕大、老谢家茶、紫霞、徽商、富松、洪通等规模企业茶叶加工进入流水线时代,全区茶叶总产值从名优茶机推广之初的1100万元,达到现在的1.6亿元。同时,各地涌现出一批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如歙县汪满田、黄山茶叶集团,休宁县的松萝、新安源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是环保节能,生态效益明显。每年新增万台茶叶初加工机械,其中30%为更新机具,通过升级热源,改柴薪为煤、电,大大降低了森林资源消耗和农村劳动力的使用。新增机具总体提高茶叶机制水平1%,按每公斤干茶手工制作需消耗3公斤柴火折算,减少木材砍伐量3.45万立方。同时,秸杆还田、新型植保机械如杀虫灯等环保机具的投入使用,极大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特别是促进了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快速推进,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五是强化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全市现有各类农机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4万个,农机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020个,组建农机合作社76个,涌现出一批产权明晰、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黄山区汤口镇茶叶加工大户范永长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年加工销售茶叶量30万斤,被评为“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专业服务组织逐步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六是保障安全,农机化生产平稳有序。市农机监理部门着力打造“平安农机”,各项农机安全工作稳步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479人次,检查拖拉机(变型机)2670 台次,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612台次。2011年,歙县被省安监局、省农机局授予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同时市农机监理部门与市安监部门命名了一批市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以引导带动全市平安农机创建步伐。近三年,全市发生农机事故12起,死亡2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1.83万元。事故各项指标均在省下达控制数内。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黄山市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严格按照农财两部和省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全市进一步完善了购机补贴领导机构,各地均调整成立了由财政、农委、纪检、监察等购机补贴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申请、审核、督查和信访等各项制度。二是强化宣传,家喻户晓。确定每年3月份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月,各地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活动。三是及时部署,认真实施。市财政、农机部门每年年初就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谋划,召开专题会议,根据省财政、农机部门的年度政策调整,早部署,早实施。四是注重质量,加强培训。依托农机驾校,结合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等民生工程项目,对购机农民实施“一站式”、“零距离” 培训服务,三年来,共办班224期,培训人员15850人次,帮助农民较快掌握了农机操作技能。五是注重服务,创新方式。在全市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直通车”活动,开展下基层集中办理活动。切实解决山区农民购置补贴办理实际困难。六是加强监管,廉政为民。设立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财政、纪检投诉电话,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来信、来电、来访,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切实得以落实。